清廉国控丨“我的家风故事”作品展播(三)
发布时间:2025-09-30 20:44:53 点击率:
编者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家风是涵养清风正气的基石。今年以来,长沙国控集团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根据集团《关于开展2025年“传家风 树清廉”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安排,结合“好家风·好传承”主题活动要求,集团纪委组织开展了“我的家风故事”征集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围绕爱国爱家、甘于奉献、崇廉爱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主题创作了一批家风故事作品,共同营造了向上向善、崇廉爱廉的良好氛围。4月30日起,“长沙国控”微信公众号陆续对优秀家风故事作品进行线上展播。
下面邀您一起品读第三期家风故事作品,共同感受字里行间的缕缕清风,以及岁月深处的“小家大爱”。
新兵连的生活,远比想象中困难。紧急集合时,背包带狠狠地勒进皮肉,留下勒痕;零下二十度的军姿训练,冰冷的寒风似乎要将我肺中的最后一丝空气都凝住。然而,最让人痛苦的,是来自别人质疑的目光。实弹射击脱靶那天,我蜷缩在靶场的角落,泪水不受控制地打湿枪管。就在我满心绝望之时,班长递来的信封,宛若一道划破黑暗的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父亲质朴的文字跃入眼帘。他说“睿睿,看到你站在营房前的照片,咱们全家都以你为荣”。那些简单温暖的话语,瞬间击溃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与防线。
五公里负重跑那天,热浪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男兵们的身影在热浪中模糊不清,如同虚幻的影子。我的双腿仿佛灌了铅一般沉重,迈出的每一步都无比艰难。就在我意识涣散,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父亲的话如同一记惊雷,在我的耳边响起,“和平需要守护,你要肩负军人的责任。”这句话如同魔法,让我瞬间清醒。我咬紧牙关,指甲狠狠掐进掌心,凭借着一股强大的信念,奋力冲过终点。当汗水浸透作战靴的刹那一刻,我仿佛读懂家书真正的密码——那绝非只是温情的慰藉,更是将家国担当熔铸进血脉的深刻淬炼。
从此,家书成了隐秘的“弹药库”。在格斗场,当与对手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时,我仿佛听见了父亲那未说出口的坚韧,它如同战鼓一般,在我心中擂响,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在野外生存时,当我艰难地吞咽草根时,那苦涩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我却尝到了父亲年少饥荒时的隐忍,这种隐忍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在徒步行军时,当脚底的血泡一个个绽开,钻心的疼痛袭来,我仿佛踩着父亲曾经走过的崎岖山路,他的坚毅与执着如同坚实的拐杖,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向前。真正的担当,是明知前路荆棘密布的情况下,仍然将信仰铸成坚不可摧的铠甲。当皮肤与砂石亲密接触,当迷彩服结满盐霜,所有的伤痛都化作了勋章的底色,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
退伍后,我开始转战城市更新的战场,军旅馈赠给我的担当精神,在这里愈发闪亮。面对错综复杂的对接协调工作,我学着用父亲的方式拆解难题——把每个流程节点当作需要攻克的“碉堡”,将每个项目视为必须守卫的“阵地”。当同事惊叹于我处理突发事件的冷静时,只有我知道,那是寒风中站军姿练就的定力,让我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当领导称赞方案里的创新思路时,我分明看见靶纸上曾经脱靶的弹孔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当某个加班的深夜,我揉着酸痛的脖颈,望向窗外那灯火辉煌的城市,忽然懂得:父亲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如何忍受苦难,而是怎样把苦难淬炼成守护的力量。这力量家风如灯,照亮两代人的人生征途。父亲用一封封家书编织精神经纬,我则在城市更新的蓝图中续写时代新篇。从铁丝网到钢筋森林,从迷彩蓝到工作装,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血脉里流淌的担当。这力量,如同钢铁长城,足以支撑我在任何阵地上,为这个时代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和梦想。
我的爷爷是一名英勇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他用鲜血诠释革命精神。然而,对于那段艰苦卓绝的往事,他却总是缄口不言。战场上的惨烈与悲壮,宛如一道沉重的枷锁,成为他永远不能遗忘的切肤之痛。然而,一枚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徽章,却被他视作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那是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徽章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栩栩如生,仿佛要冲破战争的阴霾,上面镌刻着“和平万岁”四个字,笔力苍劲,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岁月里战争与和平的双重密码,也承载着爷爷那一代人的热血与牺牲。
在爷爷的熏陶与感染下,我的父亲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勘探工程兵,投身到火热的国家建设中。从此,荒山野岭成为了他的主战场,风餐露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犹记得小时候,我每天都会乖巧地蹲守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盼着父亲早日回家,而他每次回来,总是满身尘土,脸上写满了疲惫。母亲偶尔也会忍不住抱怨几句,但更多的时候,给予他的是理解与支持。父亲常说,国家的建设离不开资源,他的使命就是在深山中探寻那些宝贵的矿藏。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国家的发展探寻根基。所以,哪怕前方道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他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日复一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爷爷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像一座沉默而坚实的山峰,守护着国家的建设事业。
父亲的一言一行,如同一盏明灯,深深地影响着我。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军嫂。丈夫常年驻守军营,相聚的时光少之又少,但我理解他作为军人的担当,始终铭记着“你来守护祖国,我来守护家”这句誓言,深知责任和使命才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主基调。在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的操劳时,爷爷和父亲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干担当,努力扛起家庭与工作双重重担,用行动为丈夫撑起后方的天,让他能安心守护祖国。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唯有这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化作一个个坚定而有力的行动,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家与大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只有山河无恙,我们的小家才能充满幸福与美满。未来,我们将继续怀揣着这份无比珍贵的情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让它在时光的千锤百炼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也照亮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奶奶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的岁月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反而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那个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的年代,年轻的奶奶积极投身其中,奔走于田间地头,组织号召大家劳作。她的热情与专注,带动了周围的人,因表现出色,1966年6月,奶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5岁时,奶奶担任大队妇女主任,这份责任让她将邻里冷暖放在心间。那时农村条件艰苦,有的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省吃俭用,把自家的粮食分给没饭吃的邻居;看到孩子们衣衫褴褛,奶奶便利用空闲时间,为他们缝制衣服;邻里之间有了矛盾,奶奶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解,直到双方握手言和。奶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也在无形中为家人树立了榜样。
在她40岁那年,奶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和家人们一起来到了湖南。初到湖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她从不抱怨,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奶奶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父亲,后来,父亲也光荣入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践行着党员的职责。
而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党员。想起小时候,奶奶就经常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有种地的艰辛、助人的快乐、建设的热血。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过往,让我明白,我们传承的家风,就是对党忠诚的信仰,是乐于助人的善良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为了还清债务,母亲的身影总是比晨露醒得早,比星月睡得晚。天还蒙着青灰,她已蹲在菜畦里薅草,裤脚的露水在晨光里泛着亮;日头毒辣时,她和父亲在田里挥镰,汗珠砸进泥土里,溅起细小的尘烟;农闲时父亲刨木,她就蹲在旁边削榫头。后来镇上金属厂招工,她那双侍弄庄稼的手,成了流水线上最准的“尺子”,零件差半毫米都逃不过她的眼。当最后一张欠条在灶膛里化为灰烬,母亲看着跳动的火苗,长长舒了口气,眉间那道被愁苦刻深的纹路,仿佛真的浅了些。她和父亲并肩站着,就像两棵被风雨压弯又挺起来的玉米,为这个家撑起了不屈的脊梁。
随着生活渐渐宽裕,母亲骨子里的“本分”与“善良”也愈发深厚。村里广播里喊着修桥铺路、装自来水、架路灯、修宗祠,父亲刚放下饭碗,母亲已经拽着他的袖管往村部跑。“修桥是给子孙铺路呢,”她搓着围裙角说,“自来水流进锅里,比挑井水轻省多了”;宗祠修缮那天,她把攒了很久的钱塞进捐款箱,又挨家挨户去敲邻居的门:“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塌,咱们出把力,后辈儿孙心里才有根。”母亲虽小学未毕业,没什么文化,却时常告诉我这些大道理。可对自己,她永远抠得紧——一件布衫穿了几年也不肯换。
随着社会发展,像候鸟似的往外飞,留下的多是独居老人。为帮助左邻右舍的爷爷奶奶,母亲经常给他们送去热饭热菜、新鲜蔬菜,遇上老人生活拮据的,她会不声不响地掏出几百块钱塞过去。“远亲不如近邻,能帮一把是一把。”她总这样教导我,“人活一世,要与人为善。”这话她常挂在嘴边,像一粒种子,落在我心里。
如今,母亲的身影依然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最深的叮咛还是那句“走得再远,别忘了本”,我忽然明白,她常说的“本”,就是还债时不肯欠人的硬气,是给老人送热汤时的贴心,是捐款时毫不犹豫的真诚。这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小事,串起了最朴实的家风——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矩,是母亲用脊梁扛出来的模样,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把根扎在泥土里,却把荫凉留给了每一个经过的人。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接受的是外公“军事化”的教育。他的概念里没有男孩、女孩之分,除上学时间外,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活:做引线、滚筒子、做香烛,多处菜地、农田收割,还得割鱼草……一有机会就“训人”(教做人、教做事)。虽然他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他的谆谆教诲,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外公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村里人远近皆知,那时候,谁家有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外公。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外公的乐善好施帮助了周围多个乡亲度过了艰难时刻。令我最震撼的是,他曾救下一个鲜活的生命却从未张扬。直至30年后的2016年,此时外公已去世多年,已成为志愿者的凌成九经多番寻找,辗转到了外婆家,他带着锦旗含泪感慨,是外公将因受重伤导致脑出血的他送往县中医院抢救,并为身无分文的他垫付了400元医药费才得以保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外公不仅是严父,更是家族精神的灯塔。他养育了五个子女,其中有三人都走上了三尺讲台。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家里两辈人中出了十名党员。他们常说:“父亲(外公)没给我们留金山银山,却留下了比金子更重的东西——做人要清白,做事要担当。”
外公的品质是我们所有家人约束自身的准则,他严以教子、严以律己、严以持家、无私奉献,沉淀出了勤廉的家风,是后辈们追寻和学习的榜样。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沐清廉家风,吾辈当自强!
“那时候啊,我们五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冬天像一窝小猫似的互相取暖。”外婆说这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又看见了当时那个漏风的茅草屋。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她,靠着帮人缝补浆洗维持生计,把弟妹一个个拉扯大。妈妈常说,外婆的手指关节粗大变形,就是年轻时泡在冷水里洗衣留下的印记。
在我的记忆里,外婆的菜园是个神奇的地方。天刚蒙蒙亮,就能看见她瘦小的身影在垄间移动。她种的蔬菜品种多得叫不上名字,每一株都精神抖擞。我曾好奇地问她为什么种这么多,她擦了擦额头的汗说:“自己吃不完,可以分给邻居啊。”
外婆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一件褪色的蓝布衫能穿十几年,饭桌上的荤菜总是留给我们,但谁家有了难处,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记得有年旱灾,她把攒了多年的积蓄借给三户邻居买种子,妈妈埋怨她不留点养老钱,她却说:“地里能长出庄稼,就能长出希望。”
村里人提起外婆,总说“小个子大能量”。确实,她像一棵矮壮的老茶树,看似不起眼,却能在贫瘠的土壤里扎下深根,荫庇一方。如今外婆快八十岁了,依然每天劳作,总说手脚闲着会生病,其实我知道,她是用这种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外婆矮小的身躯传递着质朴的人生态度:人格的高度从不以尺寸衡量。她没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了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在逆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在匮乏时依然慷慨的胸怀,在委屈后依然宽厚的心灵。每当我面对困难想要退缩时,眼前总会浮现外婆弯腰劳作的背影,那么渺小,又那么伟岸。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良家风是涵养清风正气的基石。今年以来,长沙国控集团始终坚持把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作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有力抓手,根据集团《关于开展2025年“传家风 树清廉”系列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安排,结合“好家风·好传承”主题活动要求,集团纪委组织开展了“我的家风故事”征集活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围绕爱国爱家、甘于奉献、崇廉爱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主题创作了一批家风故事作品,共同营造了向上向善、崇廉爱廉的良好氛围。4月30日起,“长沙国控”微信公众号陆续对优秀家风故事作品进行线上展播。
下面邀您一起品读第三期家风故事作品,共同感受字里行间的缕缕清风,以及岁月深处的“小家大爱”。
家书为甲,担当如磐
城市更新公司 王妍睿

当铁丝网下的沙砾钻进迷彩服,粗糙的触感摩挲着肌肤,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歪斜却力透纸背的字迹。那些字迹,仿佛是岁月镌刻的印记,承载着血与汗的军旅岁月,在时光的长河中沉淀,最终化作信纸上泛黄的褶皱。这些褶皱,如同我生命中的坚固堡垒,支撑着我穿越生活的风雨,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城市更新公司 王妍睿

新兵连的生活,远比想象中困难。紧急集合时,背包带狠狠地勒进皮肉,留下勒痕;零下二十度的军姿训练,冰冷的寒风似乎要将我肺中的最后一丝空气都凝住。然而,最让人痛苦的,是来自别人质疑的目光。实弹射击脱靶那天,我蜷缩在靶场的角落,泪水不受控制地打湿枪管。就在我满心绝望之时,班长递来的信封,宛若一道划破黑暗的光。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父亲质朴的文字跃入眼帘。他说“睿睿,看到你站在营房前的照片,咱们全家都以你为荣”。那些简单温暖的话语,瞬间击溃了我内心所有的脆弱与防线。
五公里负重跑那天,热浪如同波涛汹涌的海浪。男兵们的身影在热浪中模糊不清,如同虚幻的影子。我的双腿仿佛灌了铅一般沉重,迈出的每一步都无比艰难。就在我意识涣散,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父亲的话如同一记惊雷,在我的耳边响起,“和平需要守护,你要肩负军人的责任。”这句话如同魔法,让我瞬间清醒。我咬紧牙关,指甲狠狠掐进掌心,凭借着一股强大的信念,奋力冲过终点。当汗水浸透作战靴的刹那一刻,我仿佛读懂家书真正的密码——那绝非只是温情的慰藉,更是将家国担当熔铸进血脉的深刻淬炼。
从此,家书成了隐秘的“弹药库”。在格斗场,当与对手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时,我仿佛听见了父亲那未说出口的坚韧,它如同战鼓一般,在我心中擂响,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在野外生存时,当我艰难地吞咽草根时,那苦涩的味道在口中散开,我却尝到了父亲年少饥荒时的隐忍,这种隐忍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在徒步行军时,当脚底的血泡一个个绽开,钻心的疼痛袭来,我仿佛踩着父亲曾经走过的崎岖山路,他的坚毅与执着如同坚实的拐杖,支撑着我一步一步向前。真正的担当,是明知前路荆棘密布的情况下,仍然将信仰铸成坚不可摧的铠甲。当皮肤与砂石亲密接触,当迷彩服结满盐霜,所有的伤痛都化作了勋章的底色,见证着我的成长与蜕变。
退伍后,我开始转战城市更新的战场,军旅馈赠给我的担当精神,在这里愈发闪亮。面对错综复杂的对接协调工作,我学着用父亲的方式拆解难题——把每个流程节点当作需要攻克的“碉堡”,将每个项目视为必须守卫的“阵地”。当同事惊叹于我处理突发事件的冷静时,只有我知道,那是寒风中站军姿练就的定力,让我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当领导称赞方案里的创新思路时,我分明看见靶纸上曾经脱靶的弹孔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当某个加班的深夜,我揉着酸痛的脖颈,望向窗外那灯火辉煌的城市,忽然懂得:父亲教会我的,从来不是如何忍受苦难,而是怎样把苦难淬炼成守护的力量。这力量家风如灯,照亮两代人的人生征途。父亲用一封封家书编织精神经纬,我则在城市更新的蓝图中续写时代新篇。从铁丝网到钢筋森林,从迷彩蓝到工作装,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血脉里流淌的担当。这力量,如同钢铁长城,足以支撑我在任何阵地上,为这个时代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着我们的家园和梦想。
跨越三代的家国情怀:从勋章到担当
土地开发公司(市农投) 彭靖

每当夕阳的余晖温柔洒落,我总爱将孩子们拢在膝头,缓缓打开书柜里那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小锦盒。七枚军功章静静躺在柔软的绒布上,泛着柔和而神秘的光芒。它们有的镌刻着烽火岁月的沧桑烙印,有的沉淀着和平年代的荣耀光辉。我轻轻摩挲着这些勋章,与孩子们共同缅怀往昔岁月,希望他们能铭记,这绝非冰冷的金属,而是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宛如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种,从烽火连天的年代一路传递至今,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土地开发公司(市农投) 彭靖

我的爷爷是一名英勇的抗美援朝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他用鲜血诠释革命精神。然而,对于那段艰苦卓绝的往事,他却总是缄口不言。战场上的惨烈与悲壮,宛如一道沉重的枷锁,成为他永远不能遗忘的切肤之痛。然而,一枚承载着特殊意义的徽章,却被他视作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那是1953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志愿军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徽章上,一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栩栩如生,仿佛要冲破战争的阴霾,上面镌刻着“和平万岁”四个字,笔力苍劲,无声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岁月里战争与和平的双重密码,也承载着爷爷那一代人的热血与牺牲。
在爷爷的熏陶与感染下,我的父亲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勘探工程兵,投身到火热的国家建设中。从此,荒山野岭成为了他的主战场,风餐露宿成了他的生活常态。犹记得小时候,我每天都会乖巧地蹲守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盼着父亲早日回家,而他每次回来,总是满身尘土,脸上写满了疲惫。母亲偶尔也会忍不住抱怨几句,但更多的时候,给予他的是理解与支持。父亲常说,国家的建设离不开资源,他的使命就是在深山中探寻那些宝贵的矿藏。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为国家的发展探寻根基。所以,哪怕前方道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他也从未有过丝毫退缩。日复一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爷爷传承下来的革命精神,为祖国的发展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就像一座沉默而坚实的山峰,守护着国家的建设事业。
父亲的一言一行,如同一盏明灯,深深地影响着我。长大后,我成为了一名军嫂。丈夫常年驻守军营,相聚的时光少之又少,但我理解他作为军人的担当,始终铭记着“你来守护祖国,我来守护家”这句誓言,深知责任和使命才是我们这个家庭的主基调。在面对繁忙的工作和家庭的操劳时,爷爷和父亲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干担当,努力扛起家庭与工作双重重担,用行动为丈夫撑起后方的天,让他能安心守护祖国。
从爷爷到父亲再到我,我们身处不同的时代,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唯有这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化作一个个坚定而有力的行动,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家与大国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只有山河无恙,我们的小家才能充满幸福与美满。未来,我们将继续怀揣着这份无比珍贵的情怀,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让它在时光的千锤百炼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也照亮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代党员,一脉传承
博翔公司 黄羽琪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就像一本厚重的故事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传奇。1938年出生的她,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乐观与坚韧,是家里的精神支柱,更是传承优良家风的火炬手。博翔公司 黄羽琪

奶奶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艰苦的岁月没有磨灭她对生活的热爱,反而铸就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在那个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的年代,年轻的奶奶积极投身其中,奔走于田间地头,组织号召大家劳作。她的热情与专注,带动了周围的人,因表现出色,1966年6月,奶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5岁时,奶奶担任大队妇女主任,这份责任让她将邻里冷暖放在心间。那时农村条件艰苦,有的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省吃俭用,把自家的粮食分给没饭吃的邻居;看到孩子们衣衫褴褛,奶奶便利用空闲时间,为他们缝制衣服;邻里之间有了矛盾,奶奶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摆事实、讲道理,苦口婆心地劝解,直到双方握手言和。奶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也在无形中为家人树立了榜样。
在她40岁那年,奶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告别了熟悉的家乡,和家人们一起来到了湖南。初到湖南,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她从不抱怨,用勤劳的双手和坚定的信念,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奶奶的言传身教,深刻影响着父亲,后来,父亲也光荣入党,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践行着党员的职责。
而如今,我也成为了一名党员。想起小时候,奶奶就经常给我讲她年轻时的故事,有种地的艰辛、助人的快乐、建设的热血。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过往,让我明白,我们传承的家风,就是对党忠诚的信仰,是乐于助人的善良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后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根须里的家风
国欣公司 曹成威

1989年,母亲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只身踏进了父亲风雨飘摇的家门,不到六年的时间,爷奶就相继离世。爷爷这位曾为村集体奔波的老大队长,在临终前留下了一沓沉甸甸的欠条,这一张张欠条就像一块块石头,重重地压在父亲母亲这对年轻夫妻瘦削的肩头。国欣公司 曹成威

为了还清债务,母亲的身影总是比晨露醒得早,比星月睡得晚。天还蒙着青灰,她已蹲在菜畦里薅草,裤脚的露水在晨光里泛着亮;日头毒辣时,她和父亲在田里挥镰,汗珠砸进泥土里,溅起细小的尘烟;农闲时父亲刨木,她就蹲在旁边削榫头。后来镇上金属厂招工,她那双侍弄庄稼的手,成了流水线上最准的“尺子”,零件差半毫米都逃不过她的眼。当最后一张欠条在灶膛里化为灰烬,母亲看着跳动的火苗,长长舒了口气,眉间那道被愁苦刻深的纹路,仿佛真的浅了些。她和父亲并肩站着,就像两棵被风雨压弯又挺起来的玉米,为这个家撑起了不屈的脊梁。
随着生活渐渐宽裕,母亲骨子里的“本分”与“善良”也愈发深厚。村里广播里喊着修桥铺路、装自来水、架路灯、修宗祠,父亲刚放下饭碗,母亲已经拽着他的袖管往村部跑。“修桥是给子孙铺路呢,”她搓着围裙角说,“自来水流进锅里,比挑井水轻省多了”;宗祠修缮那天,她把攒了很久的钱塞进捐款箱,又挨家挨户去敲邻居的门:“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塌,咱们出把力,后辈儿孙心里才有根。”母亲虽小学未毕业,没什么文化,却时常告诉我这些大道理。可对自己,她永远抠得紧——一件布衫穿了几年也不肯换。
随着社会发展,像候鸟似的往外飞,留下的多是独居老人。为帮助左邻右舍的爷爷奶奶,母亲经常给他们送去热饭热菜、新鲜蔬菜,遇上老人生活拮据的,她会不声不响地掏出几百块钱塞过去。“远亲不如近邻,能帮一把是一把。”她总这样教导我,“人活一世,要与人为善。”这话她常挂在嘴边,像一粒种子,落在我心里。
如今,母亲的身影依然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她最深的叮咛还是那句“走得再远,别忘了本”,我忽然明白,她常说的“本”,就是还债时不肯欠人的硬气,是给老人送热汤时的贴心,是捐款时毫不犹豫的真诚。这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小事,串起了最朴实的家风——不是写在纸上的规矩,是母亲用脊梁扛出来的模样,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把根扎在泥土里,却把荫凉留给了每一个经过的人。
清廉家风里的生命课
浏磷实业公司 李琴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著名理学家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也是我的外公一生秉持的为人处世之道,他勤劳俭朴、助人为乐,严厉管教子女,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浏磷实业公司 李琴

我从小在外婆家长大,接受的是外公“军事化”的教育。他的概念里没有男孩、女孩之分,除上学时间外,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活:做引线、滚筒子、做香烛,多处菜地、农田收割,还得割鱼草……一有机会就“训人”(教做人、教做事)。虽然他已离开我们多年,但是他的谆谆教诲,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
外公助人为乐、扶危济困,村里人远近皆知,那时候,谁家有困难,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外公。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外公的乐善好施帮助了周围多个乡亲度过了艰难时刻。令我最震撼的是,他曾救下一个鲜活的生命却从未张扬。直至30年后的2016年,此时外公已去世多年,已成为志愿者的凌成九经多番寻找,辗转到了外婆家,他带着锦旗含泪感慨,是外公将因受重伤导致脑出血的他送往县中医院抢救,并为身无分文的他垫付了400元医药费才得以保命。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外公不仅是严父,更是家族精神的灯塔。他养育了五个子女,其中有三人都走上了三尺讲台。更让我们骄傲的是,家里两辈人中出了十名党员。他们常说:“父亲(外公)没给我们留金山银山,却留下了比金子更重的东西——做人要清白,做事要担当。”
外公的品质是我们所有家人约束自身的准则,他严以教子、严以律己、严以持家、无私奉献,沉淀出了勤廉的家风,是后辈们追寻和学习的榜样。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更应敢想敢为,善作善成,沐清廉家风,吾辈当自强!
矮小的巨人
国控资本 陈泓哲

外婆站在菜园里的时候,我总是担心她会被茂密的蔬菜淹没,一米四的身高,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近六十年。在她十一岁那年,命运夺走了她的父亲,又带走了改嫁的母亲,瘦小的她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四个弟妹的生计。国控资本 陈泓哲

“那时候啊,我们五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冬天像一窝小猫似的互相取暖。”外婆说这话时,眼睛眯成一条缝,仿佛又看见了当时那个漏风的茅草屋。没有读过一天书的她,靠着帮人缝补浆洗维持生计,把弟妹一个个拉扯大。妈妈常说,外婆的手指关节粗大变形,就是年轻时泡在冷水里洗衣留下的印记。
在我的记忆里,外婆的菜园是个神奇的地方。天刚蒙蒙亮,就能看见她瘦小的身影在垄间移动。她种的蔬菜品种多得叫不上名字,每一株都精神抖擞。我曾好奇地问她为什么种这么多,她擦了擦额头的汗说:“自己吃不完,可以分给邻居啊。”
外婆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节俭在村里是出了名的。一件褪色的蓝布衫能穿十几年,饭桌上的荤菜总是留给我们,但谁家有了难处,她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记得有年旱灾,她把攒了多年的积蓄借给三户邻居买种子,妈妈埋怨她不留点养老钱,她却说:“地里能长出庄稼,就能长出希望。”
村里人提起外婆,总说“小个子大能量”。确实,她像一棵矮壮的老茶树,看似不起眼,却能在贫瘠的土壤里扎下深根,荫庇一方。如今外婆快八十岁了,依然每天劳作,总说手脚闲着会生病,其实我知道,她是用这种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外婆矮小的身躯传递着质朴的人生态度:人格的高度从不以尺寸衡量。她没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给了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在逆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在匮乏时依然慷慨的胸怀,在委屈后依然宽厚的心灵。每当我面对困难想要退缩时,眼前总会浮现外婆弯腰劳作的背影,那么渺小,又那么伟岸。
上一篇: 抓安全 保稳定 促发展 | 长沙国控集团领导带队开展...
下一篇: 没有下一篇了